News Center
公司长期致力于为国内外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消防产品及各类工程的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储能电站成为电力系统灵活调节的核心设施。然而,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风险始终是储能行业发展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全球已发生超过80起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其中80%以上由电池热失控引发。如何通过高效的安全预警技术实现早期风险识别,并与消防系统形成联动,成为保障储能电站安全的关键。本文将从预警技术分类、阈值判断、技术耦合及消防联动四大维度,解析当前技术进展与未来方向。
一、预警技术分类:从单一参数到多维度感知
储能电站的预警技术根据监测对象和原理可分为以下四类:
1. 基于参数的预警技术
温度监测:通过热电偶、光纤测温等技术实时采集电池表面及内部温度,结合热成像技术定位异常发热点。
气体检测:监测CO、H₂、VOCs(挥发性有机物)等热失控特征气体,如CO浓度超过50ppm即触发一级预警。
电压/电流异常:通过BMS(电池管理系统)监测单体电池电压突降、内阻升高等异常信号。
2. 基于状态的预警技术
声发射监测:捕捉电池内部因膨胀、隔膜破裂产生的超声波信号,灵敏度可达微秒级响应。
压力传感:电池热失控时内部产气导致模块压力骤升,压力传感器可提前10-15分钟预警。
3. 基于模型的预警技术
AI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LSTM、随机森林)分析历史数据,预测电池健康状态(SOH)和剩余寿命(RUL)。
数字孪生:构建电池全生命周期数字模型,实时模拟热失控演化路径,实现“虚拟预警”。
4. 最新技术:当发生电气故障物质在受热分解出粒子和气体,此种粒子能够以自由状态存在的最小物质组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电气故障,早期都体现为物体发热,释放粒子,气体,产生异味。高、低压配电柜内发生的电气故障主要的发热体是线缆、负荷开关和保护器,在配电柜内发热分解出的粒子主要是烟粒子和气体分子。采用激光粒子传感器,测量粒子能够监控聚氯乙烯绝缘电缆、铅酸电池、断路器、负荷开关等用电设备过热分解产生粒子和气体的浓度,在视觉可见烟雾产生之前实施报警,判断绝缘体发热,实现电气故障的极早期监控,防患于未然。
二、预警阈值判断:动态调整和分级响应
预警阈值的设定需兼顾灵敏性和误报率,常见分级策略如下:
三级阈值体系(以锂离子电池为例):
1.一级预警(潜在风险):温度>50℃或热解粒子100ug/M3,启动通风散热并人工巡检;
2.二级预警(热失控初期):温度>80℃或热解粒子300ug/M3触发局部灭火系统;
3.三级报警(热失控扩散):温度>120℃或模块压力>5kPa,300ug/M3启动全淹没灭火及隔离程序。
动态阈值调整:考虑电池老化、环境温湿度等因素,通过在线标定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实时优化阈值,减少误报率。
三、技术耦合:多源数据融合与系统协同
单一预警技术易受环境干扰,需通过多维度耦合提升可靠性:
1.传感器融合:结合温度、气体、热解粒子等多参数交叉验证,例如“CO浓度突升+温度梯度异常”联合判定热失控风险。
2.AI算法优化:采用联邦学习框架,整合不同电站的故障数据训练通用模型,提升小样本场景下的预警精度。
3.系统级耦合:将预警系统与BMS、EMS(能源管理系统)深度集成,实现“监测分析决策”闭环控制。
四、预警与消防联动:从被动灭火到主动防御
预警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消防系统争取黄金处置时间(通常需在热失控发生后30秒内响应),典型联动策略包括:
1.分级响应机制:
一级预警:启动防爆通风系统,稀释可燃气体浓度;
二级预警:释放全氟己酮或七氟丙烷灭火剂,抑制局部火势;
三级预警:触发水喷淋系统并隔离故障模块,防止“多米诺效应”。
2.防爆设计优化:
采用防爆舱隔离电池簇,限制氧气供应;
配置泄爆阀引导可燃气体定向排放,避免爆炸性混合气体聚集。
3.智能消防决策:
基于预警数据生成3D火势蔓延模型,动态调整灭火剂喷射路径;
联动无人机或机器人进入高危区域执行灭火任务。
Copyright © 2020 www.nabai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 福建省白云电力有限公司 所有
手 机:181-0595-9222 电 话:0595-86993119 邮 箱:2607516678@qq.com 备案号:闽ICP备17002328号-1